一宗
陈冠希( 听歌)“艳照门”事件红了好几个名词。首先是“疑似”,继而是“源头”、“朋友”,再下来有“连结”,最后是“虚伪”。皆因
钟欣桐(听歌 blog)在第一次面对公众作出“交代”时,——连有识之士都伸出指责的手指,不满她没有交代全盘“真相”,或为何不泪洒当场。
换句话说,不论钟欣桐在“艳照门”中已吃了多少亏,受了多少冤屈,她连平伏情绪的时间都不够,便要履行艺人的“天职”——以“交代”之名来演一场大家想看的戏。还要备受对“交代”不埋单的人拍桌子叫骂,那份粗暴,未尝不像以前对待小歌女的土豪劣绅,即便穿上文明外衣,引申大条道理,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“大爷”看待。
当然,我们可以辩论是先有歌女还是先有大爷的吊诡问题——毕竟今天已是高科技时代,“淫威”这回事情应该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入博物馆,殊不知道科技发达与人文精神的提升可以是两条平交道,网络世界才随处可见“大爷们”。但“大爷们”不怕在网络世界中摆款,便代表他们面对镜头、公众时也一样“高高在上”吗?我的看法是,假如在现实世界也拥有他们在网上的权力,网络便会显得多余了——部落格也好,留言板也好,都是用来“秀”出我们想别人看到的形态的场景。想别人欲望自己时,贴上一张可爱的照片。觉得自己权力无边时,以语言暴力把对象挞伐个体无完肤。
说穿了,还不是因为在现实中尝到的失落,都能在虚拟空间得到补偿?现实令很多人不快乐,是因为一个人的欲望不会跟他的条件成正比。而被抑压的欲望和腌制品既相似又相异,它们都是浸淫在不让物件腐烂的腌剂中。腌制品是把细菌吸干而得以被保存更久,但多变的欲望却不可能被随便锁死,它只会不断扭曲找寻出路,所以才会有说“知人知面不知心”。
艺术的功能之一,是把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透视、还原。它之所以超然于道德和礼教之上,是因为“道德”和“礼教”也可以包上花纸或披上面具。由于“道德”和“礼教”都是至高无上的体制,本来就只有它来管你而你不能管它,我们才需要以另一个体系来制衡它。而最为现代人接受的“制衡”机制,当然就是大众媒体。尤其在小报文化全面胜利的今天,“揭发”卫道者的不道德,其实不是为了维持道德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,却是把它推往更低下的水平。意思是,道德根本不值钱,但道德可以给人出拳、攻击的合法性,特别是对身份地位原先比自己高的人。
道德,如是被利用作宣泄情绪的武器,何尝不是虚伪?
媒体成为虚伪的附庸后,艺术的责任便更沉重。它的“揭穿”不能像小报般带来感官刺激,譬如八卦和踢爆,相反,它要求观众明白虚伪和消费有着必然的矛盾——一个人以“旁观者”角度来面对身处的环境,他怎样才能界定自己是在思考问题而不是抽身做个嘻嘻哈哈的观众?
艺术家的功力,包含他的个人社会意识,和对大众心理的认识和掌握。这些,将决定他的作品是被群众牵着鼻子走,抑或群众的眼界和胸襟被他打开,从而看到面前有着新的地平线。林奕华